美國紐約時報報導,具有多重抗藥性的超級細菌「耳念珠菌(Candida auris)」已經從中南美洲、歐洲、非洲和亞洲部分區域進軍美國,致死率不容小覷。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,耳念珠菌需要抗黴菌藥物治療,我國曾出現過一個輕症病例。

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,俗稱超級黴菌的「耳念珠菌」,10年前在日本發現,美國最近幾年累積了500多個病例,主要發生在加護病房重症患者、使用呼吸器或洗腎的病人,死亡率約3到6成,國內至今只出現過1位輕症病患。

羅一活動假牙鈞:『這種黴菌一般是在皮膚感染免疫力比較差的病人,比如說有糖尿病或者是有慢性疾病的病患,那如果是重症的病人感染、引起敗血症的話,則是有很高的死亡率。所以我想一般如果健康狀況良好的民眾,是不用擔心受到這個病菌的威脅。』

研究統計,牙周病人引發心臟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~2倍,中風機率是3倍。由於心臟病的發生和血管的發炎密不可分,而牙齒正是身體內極普遍的發炎根源之一。若口腔長期存在細菌感染和慢性發炎,順著血液循環流到心臟,引發細菌性心內膜炎。並且極可能引發血管壁粥狀動脈硬化,增加血管阻塞及心肌梗塞的風險。此外,牙菌斑導致的牙齦炎易使身體免疫系統做出反應,使白血球增多,進而誘發心臟病。醫學新研究也指出,造成牙周病的基因位置,與心臟疾病的基因位置是接近的,牙周病者要特別關心心臟健康。

國外媒體報導,美國500多名耳念珠菌的患者中,有半數住在加護病房的患者在90天內死亡,耳牙周病治療方式念珠菌生命力強,具多重抗藥性,要用特殊裝備牙周病治療才能清除。

羅一鈞則說,我國唯一出現過的耳念珠菌患者,有慢性皮膚病,長期使用類固醇治療,有多重抗藥性,醫院發現後曾在病患就診的診間採檢,並未發現耳念珠菌,患者也沒有出國,感染源不明,後續持續在門診接受兩種抗黴菌藥物治療,沒有住院。

很多病人在發現自己有牙周病之前,是先會發現牙齦萎縮、牙齒變長的狀況,因為直接關係到美觀的問題。牙縫大的問題十分常見,有些人是天生牙縫大,有些人則是因為缺牙、或齒列不正所導致,除了影響外觀之外,牙縫大也會影響口腔健康,容易造成蛀牙或牙周病,甚至引發牙齦萎縮,因此建議及早就醫治療。有些人天生牙齒小,因此牙縫自然較大。許多人都有缺牙問題,若嫌麻煩而遲遲不去補牙,缺牙超過三個月可能導致牙齒位移,讓牙縫變大,因而讓牙齒咬合變得更亂,同樣可能導致蛀牙或牙周病。牙齒排列太亂也會使牙縫變大,齒列不正不易清潔,容易導致蛀牙、牙周病,除了可能引發牙齦萎縮,甚至會影響口腔肌肉力量分布,造成咬合無力的情形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ws47hx57u 的頭像
    nws47hx57u

    吳嘉珊的部落格

    nws47hx57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